除旧布新,迎接新年
一年中最后的一天叫“岁除”,岁除的晚上叫“除夕”,“除”为除旧布新之意。旧时,“除夕”又称为“除日”、“除夜”、“岁尽”、“暮岁”。民间多俗称“年三十”或“大年三十”。
自古以来,在我国广大地区,人们都有除夕终夜不睡以待天明的“守岁”习俗。守岁的习俗相传起于南北朝,南朝徐君倩《共内人夜坐守岁》诗云:“欢多情未及,赏至莫停杯。酒中喜桃子,粽里觅杨梅。帘开风入帐,独尽炭成灰。勿疑鬓钗重,为待晓光催。”除夕之夜,围炉团坐,酌酒唱歌,终夜不眠。现在各地守岁有所不同。
吃年夜饭又称“吃团圆饭”。清代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载:“年饭用金银米为上,上插松柏枝,缀以金钱、枣、栗、龙眼、香枝,破午之后方始去之。”旧时年饭做好后,先供祖先,再合家聚餐。年饭种类因地区、民族不同而异。北方地区多吃饺子,寓意“更岁饺子”;长江中下游地区吃鱼、肉、萝卜、菠菜、粉条、长生果等,取意“年年有余”;陕西延安一带吃豆腐和枣儿糕;台湾省吃鱼圆、肉圆、发菜等,意为“团圆吉祥”;蒙古族须向长辈敬“辞岁酒”,饱餐烤羊腿和水饺;满族传统年菜是血肠、煮白肉、酸菜等;壮族必备白斩鸡、酿豆腐、年糕、粽子、荷花包饭等;藏族家家饮青梨酒、酥油茶、吃酥油果子等。
岁终除夕用红纸书写吉祥语为对联,贴于门上,称“春联”,又作“门对”、“春贴”。春联源出于古时的桃符板,传说后蜀主孟昶曾以纸代板题写,是为春联。春联之名传说起于明初。见清姚之骃 《元明事类钞》三《春联》、翟灏《通俗编》三《时序·春联》。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·春联》:“春联者,即桃符也。自入腊以后,即有文人墨客,在市肆檐下,书写春联,以图润笔。祭灶之后,则渐次粘挂,千门万户,焕然一新。”
过春节贴年画,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。忙年时,人们到画摊将年画买回,等到除夕之前,贴在收拾一新的墙上,新鲜亮堂,色彩斑斓,叫人瞧着心乐和、敞亮。尤其是那些民俗色彩浓郁的传统年画,更使人感到喜庆和吉祥。传统民俗年画,大多以福、禄、寿、财为主题,反映了人们强烈的乞福、乞禄、乞寿、乞财的心理和对神灵对吉祥之物的崇拜。
贴窗花为旧时岁时习俗。北方地区最为盛行。每年腊月各家“扫尘埃”后,即购高丽纸、东昌纸等将窗户重新糊好。再用所购大红纸剪作窗花贴于其上。内容主要为兰竹梅菊、松鹤延年、嫦娥奔月、花鸟虫鱼等。此习至唐代已多见,明清更为普遍,沿习至今。窗花运用点面、虚实、疏密等手法,构图传神,造型生动,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。自古至今,年节多有售卖者,民间亦喜购回张贴,增添吉庆色彩。
民间馈赠习俗。除夕夜长辈们把用红纸包着的钱送给晚辈。有的吃过年饭给,有的则等小孩睡着以后塞在枕头下面。此俗与除夕夜驱邪求祥有关。《燕京岁时记》载:“以彩绳穿钱,编怍龙形,置于床脚,谓之压岁钱。尊长之赐小儿者,亦谓之压岁钱。”纸币出现以后,红纸包代之以彩绳穿钱法。后世给压岁钱则多出于让孩子们喜迎新岁的快乐心理。此俗至今仍普遍流行。
除夕还有哪些习俗呢?
关于“春节”的民间传说还有哪些?
阅读“学春节文化知识”电子书
学习更多春节知识~
“学春节文化知识”电子书
阅读方式
长摁二维码
· 进入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节主题知识服务平台》后,点击“学春节文化知识”电子书可进行线上阅读。
百节春为首,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,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、民族情感和思想精华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,为丰富广大群众春节期间文化学习活动,江华瑶族自治县图书馆联合中国知网于2021年2月1日-2月28日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节主题知识服务及系列文化惠民活动,在春节期间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