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 图书馆首页

【线上展览】今日立秋 —— 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
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8-07 14:45:30
  • |
  • 作者:江华瑶族自治县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3205次

二十四节气之立秋

大暑之后,时序到了立秋。历书曰:“斗指西南维为立秋,阴意出地始杀万物,按秋训示,谷熟也。”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。从这一天开始,天高气爽,月明风清,气温由热逐渐下降。


有谚语说“立秋之日凉风至”, 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。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,纬度、海拔高度不同,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。从其气候特点看,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,秋阳肆虐,特别是在立秋前后,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,故素有“秋老虎”之称。


01
节气习俗

赶秋节:苗族节令习俗,每年立秋时举行。相传过去有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、英俊威武。有一次他进深山打猎,射得一只老鹰,鹰爪上抓有一只绣花鞋,认为这一定是聪明能干的姑娘所作。因此精心设计了一副八人秋千,请四周山寨苗族姑娘来寨唱歌、荡秋千,几经周折, 终于找到鞋的主人也朗,结为夫妻。此后,当地苗族每逢立秋,就在秋场竖立起秋千,进行赛歌、跳舞、打拳、荡秋千、舞龙灯、吹木叶、比武术等活动,并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扮演秋公秋婆,作为巴贵达惹夫妇的化身,主持节日活动。既纪念巴贵达惹幸福的结合,又欢庆一年一度的农业丰收。
图片.png?v=1732526587784
咬秋:明清时京津习惯于立秋日吃瓜,俗称“咬秋”。清张焘《津门杂记》上《岁时风俗》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。”

图片.png?v=1732526587784

贴秋膘:亦称“抡秋膘”或“补秋膘”。汉族民间岁时风俗。流行于今北京、河北及东北地区。指立秋日食用厚味美食佳肴,目的在于弥补盛暑夏日体魄之消耗。一般多以肉食为主,寓以肉贴膘之意。其中白切肉、红焖肉、肉馅饺子等更为贴秋膘之上好食品。
图片.png?v=1732526587784
吃立秋西瓜:旧时汉族民间岁时风俗。流行于上海等地。每年夏历立秋这一天,农家要向亲友邻舍相互馈赠西瓜。平日吃的都是自种的瓜,这天须吃送来的瓜,除调换口味外,主要是通过互相品尝,发现良种,交流改进栽种技术。
图片.png?v=1732526587784
戴楸叶:古代妇女儿童首饰。两宋时,立秋日民间有戴楸叶为饰的习俗。《东京梦华录》八:“立秋日,(汴梁)满街卖楸叶,妇女儿童辈,皆剪成花样戴之。”《梦梁录》卷四:“立秋日……都城(杭州)内外,清晨满街叫卖楸叶,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,剪如花样,插于鬓边,以应时序。”《武林旧事》卷三:“立秋日,都人戴楸叶,饮秋水,赤小豆。”
图片.png?v=1732526587784
02
立秋俗语

  • 立了秋,把扇丢

指立秋以后,天气凉了,不需要扇子了。

〔例〕虽说是“立了秋,把扇丢“,秋老虎的天气到中午仍然热得烫肉皮子,傍晌便路断行人。

  • 三春不抵一秋忙

指春季三个月也比不上秋天忙。指秋收、秋种,农家最忙。

〔例〕俗话说,三春不抵一秋忙。……庄稼都成熟了,必须进行突击式的大规模收割——要不庄稼可不等人啦!

  • 立秋的石榴——点子多

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。石榴秋天成熟,故有此说。比喻主意、办法很多。

  • 秋后的蚂蚱——蹦跶不了几天

指秋后天气转冷,蚂蚱就要冻死了。比喻恶势力快走到尽头,危害已经很有限;或比喻得意不了多长时间,就要灭亡了。

〔例〕我看这伙坏蛋是“秋后的蚂蚱——蹦跶不了几天”啦,我们大伙都不要怕,团结起来,跟他们斗。


03
节气诗词赏析

立 秋
宋·刘翰
乳鸦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凉一扇风。
睡起秋声无觅处,满阶梧叶月明中。

【赏析】诗仅四句,二十八字,却简洁、清晰地展现出从闹到静、从热到凉、从烦躁到清爽的景与情变化过程,从而使人感触到秋的到来。“立秋日”这一个很难表现的抽象概念,也就被诗人具象化、情感化了。结句“满阶梧叶月明中”,清空如画,意境很美,是典型的秋景。读之,使人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词:“月如钩,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”(《相见欢》)

秋 日 后
唐·王建
住处近山常足雨,闻晴㬠曝旧芳茵。
立秋日后无多热,渐觉生衣不著身。


【赏析】依山而居,山雨连绵,雨水充足。雨过天晴,灿烂的阳光烘烤着往常碧绿的芳草。立秋之后,炎热的天气已不多,逐渐感觉身上的单薄夏衣已挡不住秋寒。这段日子,虽带有盛夏的炎热,但早晚却感到寒凉。“生衣不著身”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这一时节天气的特征。“闻” 字用得巧妙,形象地说明山雨连绵,淅淅沥沥的雨声总是在耳边缭绕,乍然骤停,方知雨过天晴,它既表明多雨,又自然地衔接下文。

图片.png?v=1732526587784
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
来源:公共服务在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