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节气之惊蛰
“过了惊蛰节,春耕不停歇”。北方进入惊蛰,春耕大忙便开始了。惊蛰是指春雷作动,惊醒蛰伏越冬的昆虫。这时天气渐暖,黄淮流域冬小麦普遍开始返青,生长加快。江南农村的麦子开始拔节抽穗,油菜抽苔,双季早稻即将开始播种。东北、内蒙古、新疆北部地区的耕地也逐渐开始解冻。时至惊蛰,民间有吃炒虫、除虫、打小人等习俗。
吃炒虫,流行于广西金秀瑶族地区。每年新春过后,天气转暖,蛰伏一冬的虫子开始出洞觅食,为了祈求田间不发生虫害,当地瑶族群众于夏历惊蛰日,将玉米炒熟,全家围坐而食,边吃边呼“吃炒虫啰!吃炒虫啰”!以此祈求避虫免灾,获得丰收。
惊蛰除虫,传统节令习俗。流行于多地区、多民族之中。汉族习俗: 惊蛰日于暗处点灯, 曰:“照虫头蚂蚁” (即灯火诱蛾除虫法), 到处贴“穿山甲在此”的红签(因穿山甲是食虫蚁的能手), 还用石灰遍撒房屋周围和阴暗潮湿的角落, 以石灰杀虫。并将爆竹点燃丢向屋角、床下等阴暗处,到处发出“啪”的声音, 同时祝曰:“惊蛰, 惊蛰, 炸得虫脚笔直。”以为如此便能炸死昆虫, 称为“啪惊蛰”。湘西苗族、土家族是日举行大扫除, 遍撒石灰于房屋内外, 谓“杀百虫”, 并念曰:“杀百虫、杀百虫、杀得百虫无影踪。”湘西土家族田、杨二姓人家,这天家家用石灰在木仓、堂屋中央画上弓箭, 矢对门外, 称为“射过堂白虎”, 以示除凶化吉。侗族妇女是日必将室内外打扫干净, 将所有灰屑装于竹篓中, 上面插三根香,上穿钱纸, 用红纸写上“送毛辣”字样贴在篓上,送往深山, 称“送毛辣”。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来源:公共服务在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