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夏
古代于立夏之日迎接夏天的祭仪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先立夏三日,大史谒之天子曰:某日立夏,盛德在火。天子乃斋。立夏之日,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。”向南方举行祭祀炎帝、祝融的仪式。汉代仍行此俗。《续汉书·祭祀志》:“立夏之日,迎夏于南郊,祭赤帝祝融,车旗服饰皆赤,歌《朱明》,八佾舞《云翘》之舞。”至宋时礼节更繁,除迎夏外,还要祀南岳衡山于衡州,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,祀南海于广州,祀江渎于成都。到明代始有尝新风俗。到清代,风俗更盛,有祭神、尝新、馈节、秤人、烹新茶等风俗。顾禄《清嘉录》:“立夏日,家设樱桃、青梅,供神享先,名曰立夏见三新。”
节令饮食习俗。流行于湘中、湘西、湘南等地多民族。立夏节和夏历四月八, 习吃笋子炒肉。鲜笋、干笋均可, 鲜肉、腊肉不拘。名为“助力”,又叫“接力”。据说可以健脚, 象竹笋一样节节拔高, 坚韧有力。民谚云:“吃了立夏笋, 两脚打得墩;”立夏不吃笋, 瘦得光梗梗。”
立夏不下雨,犁耙高挂起
春争日,夏争时
立夏得食李,能令颜色美
立夏三日茶生骨
立夏不下,田家莫耙
清明见节,立夏可吃
立夏晴,蓑笠满田临;立夏雨,蓑笠挂屋柱
立夏大风多,大雨往后拖
立夏东风摇,麦子水中捞
立夏风不住,刮倒大杨树
清明早,立夏迟,谷雨种棉正当时
立夏以后的烂毛笋——直坏到骨节里
来源:公共服务在线